人口与日本经济

1. 经济学家是如何考虑人口问题的

  • 日本1947~1949, 婴儿潮, “团块世代”.

  • 2004年, 到1亿2779万峰值.

  • <史记>描述日本”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 <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汉朝有1223万3062户, 5959万4978口.

    • 每年八月都有”案比”或”算人”的人口普查.用于”算赋”.

  • 内藤湖南认为中国近代始于”宋”

    • 人口出现爆炸式增长, 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烹饪技术的进步.

      • 北宋超过1亿人

  • 清代人口又暴增

    • 版图扩大

    • 农业技术进步

    • 赋税较轻

  • 生物学家研究表明,体重60公斤左右的”杂食动物”,合理密度为1.5头/平方公里

  • 板垣征四郎把人口过剩问题作为侵略东北的一个理由.

  • 法国比较独特,1870~1871年与德国的普法战争失败后,人口一直减少

  • 经济学家

    • 亚当斯密

      • “任何国家衡量繁荣程度的明确尺度都是人口的增加数量”

    • 马尔萨斯

      • <人口原理>最初是用于批判当时英国政府推行的<济贫法>

      • 出发点

        • 食物是人必需的

        • 情欲是必然的,静态不变的

      • 结论是人口会指数增长

        • 纯粹思辨式的探讨,太过简单无脑

      • 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英国保守主义者,正面否定法国大革命

      • 达尔文从<人口原理>中获得了”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这个灵感.

    • 戈德温,孔多塞的”进步史观”

    • 凯恩斯

      • <和平的经济后果>,指出了<凡尔赛合约>可能导致的问题,称之为人祸.

      • <人口减少的经济后果>

        • GDP是流量,由消费,投资以及出口和公共投入等政府支出构成.

          • 其中投资变化大, 它的起伏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特有的景气循环.

          • 投资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人口,人口决定经济规模.

          • 一旦投资不足,经济就会进入萧条.

      • 20世纪,不再有旺盛的投资,必须由消费替代投资支撑有效需求.因此需要把富人用来储蓄的收入向收入作为消费的普通大众进行再分配.

    • 维克塞尔

      • 瑞典的人口理论

      • “最优人口”: 人口增长超过这个值,人均福利水平就会下降.

      • 认为减少超出最优人口的过剩人口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 缪尔达尔

      • <人口问题的危机>

      • 在生育,养育方面,需要转换制度,将各个家庭的负担改为整个社会承担.

      • 主张”应该消除妨碍普通人生活的障碍,以便人们自然而然的希望结婚和拥有孩子”

      • 21世纪发达国家”育儿援助政策”的基本思想.

2. 人口减少与日本经济

  • 安倍”三支箭”

    • 零利率下的”异次元的金融缓和”政策

    • 机动性财政支出

    • 经济增长战略

  • 2015年10月,”安倍经济学”第二阶段,把”人口”作为政策目标.

  • 数字

    • 2014年4月1日, 0~14岁人口1632.3万

    • 2015年4月1日, 1617万

    • 2016年5月, 1605万

  • 老龄化

    • 1970年, 65岁以上占比, 7%

    • 1994年, 14%, 步入”老龄社会”

    • 2007年, 21%

    • 2015年, 26.7%

  • 日本社会保障的给付总额为116万亿日元,占GDP(500万亿)的1/4

    • 包括56.2万亿的养老金, 37.5万亿的医疗费, 9.7万亿的护理费, 5.5万亿的儿童及育儿费

  • 日本每年人均医疗费

    • 64岁以下, 17.5万

    • 65~74, 55.3万

    • 75以上, 89.2万

  • 2015年, 国债和地方债共计985.2万亿, 比GDP为195.1%.

  • 财政可能破产

    • 破产条件?

  • 江户到明治时期,各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是因为产业基础由农业转向工业,工业有人口聚集的能力.日本工业化布置在太平洋一侧.

  • 经济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间的差距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能够在一个国家经济整体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因素是投入新设备和机械的”资本积累”,以及广义上的技术进步(创新).

  • 各部分硬技术不变,劳动力和资本从生产率低的部分向高的部分流动,也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软进步)

  • 战后”三神器”, 黑白电视,洗衣机,电冰箱.

  • 经济高速增长期,纯出口对增长作用有限,主要是家庭数量的增加等内需的增长.

3. 长寿: 经济增长的果实

  • 19世纪,布伦塔诺调查发现,低收入家庭出生率没有显著下降,收入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出生率明显降低.

  • 罗马帝国就是这样衰亡的?

  • 日本生育率低的原因,晚婚或者不婚, 以及年轻人就业环境恶化(非正式雇佣占比升高,薪酬降低)

  • 1900年平均寿命,美国47岁,英国45岁,日本43岁

  • 战后,青霉素和卡介苗的普及,攻克了结核病,提高了寿命

    • +婴儿死亡率降低

  • 基尼指数

    • 日本战后富裕阶层收入占比急剧下降

      • 财阀解体,农地解放,存款冻结,超级通胀,富裕税

    • 美国1980年后,前0.1%阶层收入占比直线上升,2000年时,超过了战前20/30年代的水平

    • 1950年代开始,苏联的平均寿命开始下架,基尼指数上升

4. 对我们而言经济到底是什么

  • “经济增长是否必要”

    • 曼德维尔, “恶德(奢侈)”能带来一国的繁荣

  • 人均GDP与人均寿命存在正相关

  • GDP及作为其基础的价格,本质上是人们从主观上给商品和服务打出的分数,这个角度看,经济确实是人本位的.

  • 社会对现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一定会饱和,这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铁律.

  • 经济增长都是S型曲线,即logistic曲线.

  • 恩格尔定律,意味着”人对食物的需求终会饱和”

    • 经济增长需要依赖农业以外的工业和服务业来牵引

  • 罗伯逊认为经济大萧条的首要原因在”需求饱和”

    • “the gluttability of wants”

  • 凯恩斯经济学的”有效需求原理”, 即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水平的是总需求这一理论,也是基于人对现有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终将达到饱和这一事实提出的.

  • 凯恩斯认为应该通过政府的公共投资和低利率来克服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萧条.熊彼特主张只有产品创新才是解决需求饱和带来的经济放缓的唯一途径.

  • 凯恩斯认为人的需求(needs)有两类

    • 必需(产品&服务)

    • 凌驾于他人的优越感的产品&服务

  • 穆勒的零增长理论(为了增长而相互竞争排挤)

  • 增长还是分配

    • 都留认为收入分配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

    • 通产大臣池田

      • “一般而言, 经济增长问题及附带的双重结构问题,都应该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和解决”

    • 江户时代,成年男人身高150~155cm,女性矮10cm

  • 日本企业成经济中最大的纯储蓄主体

    • 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