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

2020 0219~0221

1. 中国的独特性

中国和西方不同,从未长期的和另一国平等基础上交往过.

“以夷制夷”

中国是实力政策的出色实践者. 军事思想和政治结合在一起, 与西方不同.

2. 叩头问题和鸦片战争

近代国际体制是以英美制度为基础的,中国施展的一切外交手段和断然拒绝不过是推迟了与这一体制不可避免的冲突.

3. 由盛转衰

负责办理洋务的官员分别在各城市以利相诱, 有意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参与分赃, 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

士大夫顽固派: “吾闻用夏变夷者, 未闻变于夷者也”

1868, 明治<五条誓约>:”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4. 毛泽东的革命

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中,这样的动荡屡见不鲜,但没有一个新皇帝想过把整个社会的价值制度推翻.

5. 三角外交和朝鲜战争

回应艾奇逊的”走铁托路线”文章,用级别不高的身份发表,以留有余地.

朝鲜战争, 是金日成成功利用中苏之间的猜忌爆发的.

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的原因之一是看到了唐纳德.麦克林窃取的NSC-48/2文件, 该报告明确将朝鲜至于美国太平洋防御圈外..

毛泽东先发制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抢先进行决定性的军事打击,而是为了改变双方的心理平衡: 不是为了打败敌人,而是为了调整他所评估的各种风险.

中国战略的3个特点: 精心分析长远趋势,仔细研究战术选择,冷静探讨行动决定.

美国无法调和政治和军事目标.

6. 中国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

毛为强权政治添加了一个新层面, 不同于传统均势理论, 他利用苏美彼此的戒惧来同时反抗它们.

一个战略家必须明白, 尤其是涉及战争与和平的重大决策,有时可能必须亮出底牌,他必须考虑若是虚张声势将来可能使他无法取信于人.

7. 危机四起的十年

苏联信奉实力外交.

8. 走向和解

过去的10年半以来军事冲突接连不断,而现在台湾却被说成是中美间唯一的问题,这一点意味深长.这就是说,越南问题不是中美讲和的障碍.

中国领导人的做法也是如此.在他们看来,认为呼吁重返现有的国际秩序毫无意义. 他们并未参与建立现有的国际体系,因此这个体系与中国无关. 他们从不认为中国的安全要扎根于主权国家的什么法律协定. 至今美国人还常常把对华开放看成是建立永恒不变的友谊,但中国领导人从小就学到这么一个观念: 一切事情都是变化无常的.

9. 恢复关系: 与毛泽东和周恩来初始之初

中国领导人经常表现的一个文化特点是,他们是从历史角度考虑问题的.

越南. “我们的祖先欠过他们的债.解放以后,我们对他们就没有义务了,因为我们推翻了旧制度.但我们仍然对他们怀有深深的,彻底的同情”.

“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 周恩来总理”向其发出邀请”, 而尼克松总统”欣然”接受.

实用主义就够了吗?实用主义可以解决利益冲突,也同样可以使冲突更为激烈.

10. 准联盟: 与毛泽东的谈话

毛泽东认为,凡是受到苏联扩张主义威胁的国家,要搞”一条横线” .

11. 毛泽东时代的结束

毛泽东在迟暮之年似乎有意挑战美国对世界秩序的设计图,坚持在明确了战略以后还要明确战术.

12. “不倒翁”邓小平

13. “摸老虎屁股”: 对越作战

较少程度上,中国也犯了类似的错误.美国开始在越南集结兵力时,北京以围棋的战略思维将之解读为美国围追堵截中国的又一举动.

这本书里政客的狡黠无处不在, 要带问号的看? 北约东扩问题就很能否定上面这句话.事实就是围追堵截嘛.

越南对北边的不信任到了疑神疑鬼的程度.

访问美国,造成打越有美国背书的假象.

在冷战的两个关键时刻,北京成功地实施了它进攻性威慑的理念.在越南,中国使河内看到了苏联协防承诺的局限性;更重要的是,中国暴露了苏联整体战略涵盖能力的局限性.

14.里根和正常化的开始

1979年通过的<对台关系法案>,作为对结束美国与台北正式外交关系的回应.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几乎在它周边各处都遭遇到协同防御, 在许多情况下遇到积极抵抗. 毛泽东设想的”一条线”事实上已经形成.

中国巩固自己在第三世界中的地位,与两个超级大国拉开距离,一定程度上对它们都反对. 做为超越超级大国竞争的最大”中立”国,占有道义上的独特地位.

归根结底, 分期还得追溯到自19世纪以来一直困扰中国人的问题: 中国对外开放是实现它的历史宿命,还是精神信仰上做出妥协? 它应该向西方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学习什么?

15. 美国的窘境

苏联向中国提出贷款.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

16. 什么样的改革? dxp南方视察

17. 又一次和解

“当今形势下,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关系中不重要”

“我们从不屈服于压力.This is very important.这是一个哲学原则”

18. 新千年

分歧

  1. 经济问题: 双方货币政策背后的理念.

  2. 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与朝鲜问题.